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首页 学术智库 全域旅游7大特征和6大规划重点

全域旅游7大特征和6大规划重点

非景区旅游的兴起

中国人有钱、有闲,加上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旅游由过去的生活“元素”,很快转变为生活“要素”。以户外旅游为先导的“非景区”旅游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旅游潮流。

景区旅游,是指游客进入景区内进行游赏休闲的旅游活动。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一般都伴随有消费支付。这种消费支付有效地将交通、酒店、旅行社等中间力量整合在一起,使整个旅游活动表现出计划性、可知性、有序性和规范性。

“非景区”旅游是指在景区空间以外进行的旅游活动。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尚未配套形成,环境准备、社会心理准备等还没有到位,游客几乎享受不到景区那样的服务和待遇。特别是节假日,游人如蜂群、似洪水,所到之处使人应接不暇。旅游活动表现为自发性、群体性、规模性和无序性。

政府适应性举动

“非景区”旅游现象出现,并呈现不断发展上升之势,业内人士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的旅游将无“景区”与“非景区”之分,只要游客喜欢,法无禁区皆可游,于是“全域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

政府是“无限责任公司”,对于“非景区”出现大量的游客不能袖手旁观,必须及时出手。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推动并深入宣传等,成了应对全域旅游的首要工作。

管与不管之争

有观点主张,“非景区”旅游的巨大消费需求可以唤醒市场的责任担当,政府不必“指手画脚”。甚至认为“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多余、是有些人自做多情。对此我们应当做出理性判断。依靠市场调节也是对的,但是市场往往是逐利的,“非景区”旅游人群更多的需要是社会公共服务,这种服务具有显著的公益性色彩。所以说,市场在这其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既要依靠市场,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政府、社会及各有关方面都应该动员起来,共同面对,共同研究,共同引导,积极助推新的经济现象健康发展,并使其释放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假如我们对此熟视无睹,放任不管,或施策不得力、不及时、不到位,完全依靠市场去调节,那将会产生严重、甚至巨大的社会问题。

全域旅游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发展脉络,全域旅游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

1、旅游空间全域化——是指旅游活动不受“景区”的限制,有可能涉及整个行政辖区“非景区”领域的任何空间。但是,这里一定要明确,旅游空间全域化不是处处都可以去旅游。

2、旅游目的休闲化——景区旅游不再是游客的唯一选择。“非景区”的郊野游、森林游、田园游、乡村游、滨海游等,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价值取向更加明显。

3、旅游市场近程化——区域旅游休闲化的特征造就了旅游市场的近程化。“非景区”旅游的游客本土化成为其一个显著特征。

4、旅游产品资源化——直接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进行消费。一片树林、一泓湖面、一流小溪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旅游的对象。

5、旅游资源广泛化——全域旅游不局限于传统旅游资源的概念。清新的空气、盛开的桃花、广袤的麦田、璀璨的城市夜景等等,都能够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是泛旅游资源的概念。

6、旅游服务社区化——社区成为旅游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当中去。民居景点化,居民服务化。“非景区”旅游的兴起,对社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7、旅游参与社会化——在政府的动员下,交通、城建、林业、农业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都参与进去,旅游成为很多行业的主业。换句话讲,旅游与各行各业发生了深度融合。

全域旅游规划重点

假如以上观点成立的话,全域旅游规划以区域旅游为基础,重点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1、非景区旅游空间安排。对具有旅游活动价值的“非景区”地域,按照旅游要素做出合理安排,赋予“非景区”健康有序的旅游功能。重点做好“点、线、面,廊、带、区”规划。

2、充分体现政府的作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协调、指挥、计划、宏观调控,并督促有关部门履职尽责、积极作为,完成相应的管理目标。

3、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各自找准位置,发挥主导作用,从服务入手,规范引导,消除隐患,化解危机,促进发展。

4、强化基础与服务设施。全面改善旅游环境,积极疏导旅游线路阻滞,连同旅游孤岛,协调配置旅游要素,合理扩大环境容量,大力提高旅游品质,使“非景区”尽快形成旅游服务接待能力。

5、做好环境提升与保护。做好功能区划。明确哪些区域是受保护的,哪些地域是开放的,可进入的。全面提升旅游区环境,包括绿化美化、厕所革命等。

6、出台有关政策与法规。政府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包括土地流转、乡规民约、乡村旅游管理办法、民宿管理规定、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公共厕所提升改造计划、给排水系统规划、环境保护条例等。

全域旅游理论探讨

1、全域旅游的理性认知

全域旅游是“非景区”旅游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特色;是旅游产品供求不平衡出现的新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全域旅游的兴起标志着旅游不再是旅游行业的事情,应当受到全社会关注、关心和参与。

全域旅游是中国旅游的一次革命,需要学界重新认知、定义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景区等基本概念。理论上的提升,反作用于实践,“全域旅游”概念也将会随之消失。

全域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理思路、定目标、指路经、出措施。

全域旅游规划的主要功能是:规范引领、宏观调控、宣传动员、促进发展。不能将“发展规划”混同于“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应着眼于大思路、大措施的制定与阐释,不可误入总体规划,只注重微观上的项目规划与产品设计。

2、全域旅游度的评价方法

一个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如何,怎么样评价,如何评价,意义重大。在这里提出以下观点,以资讨论。

从不同层次、角度选取指标进行描述和评定。也可以简称其为六率法。

(1)景区接待人数与非景区旅游接待人数的比率: Q1/Q2;

(2)区域旅游业收入与区域GDP的比率: L/Y;

(3)深度参与旅游的行业数占行业总数的比率:h/H;

(4)“非景区”旅游地的范围面积占整个行政辖区的面积比率: S1/S总;

(5)非财政供养人群:参与旅游所获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率:¥l/¥总;

(6)非财政供养人群:全年旅游劳动投入日数占全年劳动总出勤日数的比率:CL/C总。

这里要说明的是,非财政供养人群的收入是高度市场化的,其相关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水平。

关于全域旅游“度”的评价,这里只提出了评价的路径,但未提出评价判断指标。如Q1/Q2值是多少可以判定为具有“较高”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等。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讨论。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