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首页 学术智库 民国乡建对田园城镇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建对田园城镇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建对田园城镇的借鉴意义

民国乡建对田园城镇的借鉴意义

于今回首,民国乡村建设多以失败告终,但其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角度与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对中国当下的城乡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1.“经济建设”与“人的训练”双管齐下

从具体理念来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时实为振聋发聩之论,今天,经济的核心地位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对“人”现代化的建设还远远不够。近年来,乡村通过各级财政拨款等方式已获得了大量的外部投资,但资金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很多乡村的问题已经远不是投资可以解决。

民国先贤重视“人”的教育,通过平民教育”“人的训练”,激发本地的内生动力,以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形成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北京产城融合技术研究院看来:今日中国之发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根本,做好城乡融合,做好“人”的工作,平衡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才是发展的要义所在。

2.重视新乡绅、新乡贤在乡村建设的作用

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调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归国博硕士、城市知识分子举家搬入乡村,他们在乡村做调研,与农民交朋友,成为乡建的重要力量。而以实业起家的卢作孚,更是依托民生创业公司,将北碚建设成为近代乡建的典范。

当下中国的乡村建设,同样需要激发知识分子、民间团体、企业家的建设热情,使他们怀着“做事业”,而不是“做商业”的心态投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新乡绅新乡贤的返乡创业,带动资本下乡、智力下乡、人才下乡,也必将在中国广袤的农村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田园城镇”建设热潮。

3.文化建设需要深入民众生活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极为重视“文化”的作用,但通过乡学村学推动的文化教育,其效果并不好。而卢作孚将“文化”植入生活场景、融入公共服务的方式却很快改变了北碚的恶劣习俗,较好地改变了当地民众的文化习惯与精神面貌。

当前的乡村建设更倾向于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与产业价值,文化的区域凝聚力、民族号召力往往被忽略。这常常导致乡村建设容易出现“唯利是图”,对真正有文化诉求的人群缺少吸引力等问题。

 

田园城镇的建设离不开“人”。

田园城镇理论认为,新乡绅、新乡贤将成为田园城镇建设的有生力量,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心怀家乡,他们是乡土文明的见证者、传承者,也将是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助力者!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