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现代社会转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的消逝、异化与单一化的倾向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全球性难题,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中国基层的城乡关系,还是城乡文化关系,乡村皆在城市文明的深刻影响下呈现出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和同质化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展的。“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学界和民众三方面联手合作,其中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学者提供智力支持,而民众则是“非遗”的持有人和传承人.
一、合法性地位的被赋予:
当下中国“非遗”保护的再语境化
当今世界的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使发展中国家逐渐意识到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的推动下,国务院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各级政府立竿见影的实效推行,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强大助推器,当今可谓迎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继承和弘扬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二、政府主导:中国特色保护体系的构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刚进入中国时,大多数人对它比较陌生。2006年初,在筹备第一届中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时,筹委会还曾因展览的关注度不够而遭到了中国美术馆的拒绝。在媒体的宣传下,从2006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32万场次,参与观众达5.4亿人次。
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各地以每年“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各类展览、展演、论坛、讲座、咨询等丰富活动,普及“非遗”知识,营造全社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其中成都国际“非遗”节与山东“非遗”博览会已成为国内“非遗”领域最大的全国性展览活动和会展品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口号,全国三千七百多项活动同步开展,以促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用体验性的方式贴近民众,更是掀起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非遗”保护全民总动员的热潮,展示活动之丰富、全国各地参与之广前所未有,且所有活动均冠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文件精神的字样,可见权利话语所发挥的强大推动力。
在遗产化进程中一系列待解问题随之产生:由遗产变资源,由文化表现形式变现代生活消费品,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平衡国家、政府、商业、传承人之间的诉求关系?如何在保护体系和保护实践中解决传承人失语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由创业者、投资商、设计师、艺术家、文创人等城市人或外来者群体或个人介入对乡村和“非遗”所进行的现代性改造,改变的可能是本土民众理解自身文化的方式以及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式。在此再造过程中,话语权会在谁手里?这些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回到一个问题上,即社会转型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没有充分尊重传统、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者和实践者有关,而问题的解决则需要重视“尊重”的意义,对“非遗”文化价值的尊重,对其承载者和实践者的尊重,对不同人群、不同时代的传统的尊重,对不同国家和地域不同文明的尊重,而理论层面的尊重是否能够在实践层面得以真正的贯彻执行则更是问题的关键!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