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

做农庄,一定要学会活用设施农用地,才能避开用地“雷区”!

近两年是国家对“设施农用地”大改革,从2019年“生猪告急”和“大棚房”整治就像是一面“照妖镜”,把国内设施农用地的使用现状反应得淋漓尽致,也把上层农用地管理混乱揭露无遗。

政策也对设施农用地“大动干戈”,行业里的“农业勇士”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好想法,找一块地,项目上马。待一切尘埃落定时,上边检查通知送到,整个项目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

01

敬畏政策,避开土地“雷区”

在以前,有很多朋友把政策不放在心上,先斩后奏,在部门之间略施小惠,以为这样可以高枕无忧了。可你没想到的是,自己已经进入了土地雷区。

所以,我们在投资项目的初始阶段,就要搞清楚哪些土地是“雷区”,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发展项目。

但也不得不承认,之前的政策对设施农用地管理,并不适应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

比如关于农业园区中的果库、道路等附属设施用地,现行规定最多不得超过10亩;关于看护房的认定标准和面积标准,现有政策规定必须是有门通向大棚内的才叫看护房,北方地区面积放宽到22.5平方米以内;关于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是15亩上限;关于休闲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空白等等,这些都与地方实际需求严重不符。这也造成了“只要发展项目,必踩土地雷区”的恶性循环。

用地解决不了,发展就成了空谈。所以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集中出台了用地系列政策,中央出台一份指导政策,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化和调整。

02

项目用地找出路,设施农用地政策有调整

涉农项目要规模化发展,申请设施农用地无可避免,一号文件在乡村发展一、二、三产用地方面都明确了方向,具体政策也在落实。

养殖基地设施用地政策调整:

此前,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要求在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随后,全国20多个省份陆续划定生猪禁养区,并启动猪场拆迁行动。猪场拆除加之非洲猪瘟的叠加影响,猪肉价格翻倍上涨。

显而易见,这样一来老百姓生活水平直接受到了影响。而后《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政策发布,紧急出台了生猪养殖用地政策,保障生猪养殖用地需求,明确取消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但不得超过养殖项目用地规模7%。

当然也有特事特办,即对于用地规模较大的养殖项目,附属设施用地按7%比例测算超过15亩的话,政策是支持允许的。

种植基地设施农用地政策调整:

“大棚房”清理中也算摸清了种植基地所用配套设施用地的情况,给出了明确的界限和标准。比如:大棚“看护房”标准:南方地区控制在“单层、15平方米以内”,北方地区控制在“单层、22.5平方米以内”,其中严寒地区控制在“单层、30平方米以内”(占地面积超过2亩的农业大棚,其看护房控制在“单层、40平方米以内”)等。

休闲农业配套设施用地调整:

休闲园区的用地需求是没法避开的,虽说是清理“大棚房”,实际针对的就是休闲农业的违建。可是市场是有需求的,不能一棒子把行业就打死,政策上也要适当供地,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空间。上边把这个权限也已下放到地方,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用地政策。

03

犯错不只一家,行政上也将知错就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资者对设施农用地认识不足,踩了红线是不假。但也不是他们全部的错,上层也有错,可损失是由项目方全部买单的,下一步,行政上会如何调整呢?

过去有一种观念,建造临时建筑物的,按农用地管理;建造永久建筑物的,按建设用地管理。这对区别农业用途或非农业用途是不科学的,无论哪种建筑,都会涵盖生产和生活,界定不清晰。

地方对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重视不够。市、县级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计划指标安排过程中,对农村用地重视不够,导致土地审批难、项目落地难,难以保障农村合理建设用地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发展,新建农业设施项目多为“三产融合”,集种植生产、产品展示、科技研发、办公住宿、观光旅游、技术培训等为一体,产业融合用地管理缺少具体政策指导,今后“企业花大钱建、政府花巨资拆”这种情况将会被纠正。

回头看,过去的用地经验代价太大,浪费了资源与金钱。总而言之“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要对上边的政策饱有敬畏之心,不盲目闯入土地“雷区”,不存侥幸心理“越界”。

最后建议大家,要多花时间学习与研究土地政策,为项目发展开个好头,打牢基础,只有地基打牢了,才能盖更高的大楼。特别是乡村属于政策密集区,学会“活用政策、用好政策”才能让项目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