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以下几点内容均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有一定是关联指示作用。同时,让埋在地下之文物的精神鲜活起来......
第一,在“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基本原则指导下,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的具体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的建设,其实就是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第二,非遗保护开始形成“全民保护”模式。在基层调研中,民间传承人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今后,非遗的保护应该注意非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群体,在政策上和保护措施上给予更多的认可和支持。民间组织具有自治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在非遗保育(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方面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第三,把非遗保护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成一大亮点。对此,“台湾经验”对大陆非遗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创意与生活”是理解台湾无形文化资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局限于市场领域,在文化生态建设环节也有意识地为后续创意提供条件,并高度重视本地民众地参与。
第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各地开展非遗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随着生计方式的转变、聚落形态的变迁,生活空间与仪式空间产生了剥离,如何适应地区的文化生态系统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农耕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社会土壤中,应用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除去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建筑的规划设计与保护;如今,宝贵的非遗农耕文化不仅指导着农业的生产,调剂了农村的生活,更成为休闲农业必不可少的创意元素。
非物质农耕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表现在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遗农耕文化主要包括以下11个方面的内容:
1、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
2、农事歌谣、农谚、农民艺术作品
3、农副产品加工技艺
4、手工技艺: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仍在当今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5、传统农耕技术经验:传统农耕技术经验不仅包括多熟种植、精耕细作、积肥施肥等农业技术,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
6、传统饲养技术经验
7、生产和商贸习俗: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很多祈求农耕丰收,传习种植经验的生产习俗,几乎存在于农耕生产的每个阶段。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农业生产习俗显现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
8、农业节令
9、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传统生态农业规划系统和景观有“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梯田种植、桑基鱼塘、坎儿井、淤地坝和稻-鱼-鸭、猪-沼-果等传统模式,不仅具有悠久历史,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0、传统名特优农副产品原产地保护
11、古村镇村寨民居保护:村中的街巷、民居、祠堂、公堂、寺庙、坊墙、楼阁、市井、庭园等各种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特别是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勤劳俭朴等传统美德,更值得现代人借鉴。
如何传承珍贵的农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明在当今的休闲、旅游和经济活动中重现生机,让灿烂的文化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增添情趣。束之高阁并不是保护,文化馆、博物馆也不是非遗文化最良善的归宿,纹丝不动地冰封也不是保护的意义。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非遗农耕文化,只有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只有让其处于变化、发展、升华的动态之中,才是传承非遗农耕文化的终极目的。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