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

闲话旅游文化

喧嚣的日子,过得久了,心里总会有莫名的惆怅,说不出的烦恼和淡淡的愁绪,那种落寞的感觉总让人怅然若失。明明知道这是千篇一律的生活规律,但总有想逃离的感觉。 
  去旅游吧,走进自然,心绪或许会好些。于是,几个人结伴而行,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去踏青。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野外的景色总让人心胸开阔,压抑的感觉顿时消解。看见春光如此明媚,人的疲劳感一下子就没了,整个人立刻就融化在这青山碧水之中了,那一种愉悦,只有徜徉其中,才能深得真味。人们常说“天人合一”,人有时真的需要与自然“合一”,孤单的人类脱离了自然就要生病,变得狭隘自闭,萎靡不振。 
  旅游文化,自古有之。所不同者在于,古人的旅游踏青,多是贵族以及文人的消遣,普通百姓多为生计所困,温饱尚不能自给,旅游只是奢谈。杜甫诗里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贵族游乐的记载。王右军在他的名作《兰亭集序》里写到的“修禊事”,则是文人的风雅。“修禊”是指古人在郊外水滨举行的洗浴除灾、祓凶去垢的风俗仪式。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从先秦到两汉,关于上巳“修禊”仪式的记载很多,或称之“祓禊”,或谓之“祓除”,或名之“祓斋”,都指的是文人聚会游乐的一种方式。《论语》中讲到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时节换上春服,携同六七名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歌咏而归。这种轻松自然的生态也是孔子的人生理想。 从古人的游乐中可以看出他们高雅的人生志趣和唯美的人生理想。 
  现代文明的发展,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使人的交际活动日益频繁,于是旅游成了一个大众化的消遣方式和沟通彼此的重要手段。现代旅游,内容丰富,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目的更是不一而足。有的旅游活动本身,甚至充满了“铜”的味道。“以利交者,利尽则疏”,看是极热闹的旅游,游玩之后,立时做鸟兽散了。互相并没太多的印记,只求彼此之间一个心知肚明而已,旅游只是一个戏台,唱戏的人是“孔方兄”。 
  旅游之趣,莫如三五老友,意趣相投,学通有无,相与品鉴,慢慢走来,方得游览之乐。或亲朋好友,关系融洽,一路呼朋引伴,前歌后应,“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身心极度放松。对于游览的境界,以张岱的《西湖七月半》里的描述为上,里面记载了杭州人夜游西湖赏月的情景,“好友佳人,邀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作者七月半游湖,选择了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从时间上就出乎寻常,所感知者更是表现出了他的不入凡俗。作者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庸俗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更多的是禅性的感悟和心灵的哲思。 
  袁宏道的《虎丘记》里的“倾城阖户,连臂而至”的场景描述,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旅游活动。抛开与民同乐的政治色素,作为一种景观,倒也使人中觅得了新鲜的审美感受,领略到了那独有的浓重的世俗情味。 
  我生性喜好游览,从而见识了祖国南北各异的山光水色。从大兴安岭的苍山负雪到南海之滨的椰林依风;从雪山戈壁的空灵神秘到东海碧波的烟涛浩淼,总让我留连忘返。 但近年来的一个旅游现状是,车拉船载蜂拥而至,人如潮水漫卷而来,使各景点不堪重负。景区里没有了风景,风景是攒动的人头。喧嚣声像庙会的场子,人群如蚁。朝发夕至的匆忙使人疲惫得把旅车当卧榻,将文化做快餐,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大而化之。模糊混乱,疲惫不堪是旅游带给人的最终印象,可谓大煞风景。不知古代的文人如张岱之流,看了这般景观,当又做何感想?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