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基于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的分析,从设计主导方向、设计价值和理念等角度进行探讨,提出在乡村人居环境设计改造、传统建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依托传统文化和技术条件,发掘地方特色,实现保护传统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设计要求。
本文获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基金支持。
我国近些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以农村青壮年为主的劳动力加入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发展,使得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生活,造成乡村建设力量的不足。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村的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的后续发展。如何使传统民居得到改良,优美乡村环境继续存续下去,是亟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尊重当地居民根本权益,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而乡村居民的基本权益更应得到应有的保障。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农民的核心利益所在。农村耕地的减少和住房的改建又使大量有历史价值的老民居建筑遭到破坏和损毁,使遗留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惨遭毁灭,造成了许多沉痛的教训。不管是耕种的土地,还是居住的宅基地,包括在自家宅基地建造的房屋,都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而有的地方为了取得好看的经济发展数据,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牺牲农民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古往今来农民居住要求的真实写照。因此乡村环境的设计改造首先应以农民的核心权益为出发点,为广大居住在当地的农民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做出为农民所需要的居住环境,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乡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变大,城市先富裕起来形成的巨大影响对农村地区的冲击显而易见。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地方处于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如何引导农民脱离贫困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尤为迫切和必要。而生活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良。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国家在消除贫困人口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而乡村环境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主导。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非城市人的专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图1)。只有在物质层面解决了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层面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乡村环境改造和民居建设应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为设计主导原则。
二、保护建筑生态脉络,传承传统文化内涵
在我国的广袤大地上,从东北到岭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广大的农村地区都存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包括在西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有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遗存(图2),正是有了这些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建筑类型的存在,中华大地上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中国千千万万的乡村现存民居建筑中,有很多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沧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建筑不仅记忆了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让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是见证了历史上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营建技艺和设计智慧,使今天的我们在学习研究的同时心存敬畏。乡村的建筑脉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型的,已经与乡村生态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对的成熟度和合理性。越是古老的村落,其自然生态性越强(图3)。但是近年来的工业化生产,显然已经打破了这种平衡。而经过长期形成的乡村建筑生态脉络一旦遭到破坏,再修复或者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似乎工业化程度越高,对生态化的破坏力就越大,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悖论。保护好乡村建筑脉络,维护好当地的环境生态平衡,是乡村民居改造设计的基础目标。对现有的建筑肌理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当地的人文风俗和地域特征,为乡村环境设计改造提供参考和依据,保护人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农村社会发展努力的方向。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