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重大创新,近年来,部分省份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识不统一、村民参与性不高、政府主导性太强、“软件”建设不同步等。因此,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的创建起源、目标任务及创建价值,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对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创建起源;目标任务;创建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46-02
一、美丽乡村发展历程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这体现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全国反响强烈,并迅速成为全国焦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
二、美丽乡村创建标准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总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最好实践。美丽乡村建设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
2015年4月29日发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明确规定了美丽乡村指标。美丽乡村创建总则是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参与积极性高;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具体分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八个部分。坚持节约资金、方便实施建设,改造避免不必要的大拆大建,优先使用棚架、树木、花灌等手段,通过房前屋后菜园、花园、庭院的改造来改善村居环境。结合农房实际情况给出几种可选式样,村民可以根据现状与自家布局选址自己的喜好和最便于实施的方案进行改造。通过这种方式来指导村庄改造,既能在整体风貌上达到村庄风格的统一,又避免了千篇一律、机械复制的情况。
三、美丽乡村创建价值
美丽乡村创建是造福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从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居工程、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造福农民的最大民生幸福工程。
1.保护农业生产的载体,乡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空间上的便利,农民近地而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家庄稼的生长情况,悉心照顾庄稼,顺应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农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正如斯科特所言:“农民或牧民,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定居方式,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定期搬迁。他们最了解这里的严酷环境,他们发展出的方式最适应这种环境。”农民宅基地前庭后院,还有鸡舍、猪圈等,宽阔的场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农民可以把收来的粮食放到院子里晒干,而且还有宽敞的房屋存放农具、粮食等。
2.保护人们的情感之根,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的“中国文件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从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他不仅使中国人的生活大大地改善,而且在生活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等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在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中,我们没有摆好经济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位子,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经济上,放在了改善人民物质生活上,在相当程度上割裂了老百姓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大量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扭曲了、消失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却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无法实现人民的幸福感。因此,美丽乡村创建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重视人民的“文脉”、“地脉”和“血脉”关系的延续、传承和发展。
3.保护文化传承的“活化石”,钱穆曾按照自然环境的种类,将人类文化分为三型即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并认为农业文明即是农耕文化,也就是农业文化。
4.保护城市发展的“镜像”,城镇化的实施,并不是要求乡村从此就全部消失或被城镇完全替换。相反,村落会以一种更符合时代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村落需要借鉴城市的发展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城市更需要乡村隐忍的安宁来治疗它在发展道路上遭受的创伤。城市的脚步太快,人们费尽力气并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立足于此,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现在的生命和时间,是十分不值得的。乡村在繁杂的社会中缓慢的褪去土色的外衣,但又使人们时刻保持着一份矜持和清醒,为人民文明的驻留存放着一片精神的净土。
5.保护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美国环境学者HolmesRolston,Ⅲ就曾认为:“农村能扮演者帮助我们思考文化与自然的问题的重要角色。”张敏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土地的关心,她说:“人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显示了对土地的精心呵护和生命本身的严肃性。”村落的消失除了建筑被推倒,农民被转移之外,还有依托村落所承接的整个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消失,试想纽带没了,那么整个链接和循环也就中断了。
6.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礼失求诸野”,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循环利用、低碳生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宝贵财富,忽视乡村价值另起炉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是无根的文化,往往成为空中楼阁。
创建美丽乡村,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谁、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