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注册 phone 010-69375123

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

“新农村”探索

 党的十六后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认为“新农村”的“新”体现在目标新、方针新、举措新、方法新、理念新。新农村建设从当前看,要搞好规划,从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长远看,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此外,建设新农村,要防止几种偏向,以健康有序地推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新农村” 
  [中圈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5-0064-04 
  在我国进人“十一五”规划建设的时候,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来说是一个特大的喜事,使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新的农村蓝图。为了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本文拟对“新农村”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包括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内容。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农村经济。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才会增长,各项建设才有物质基础。要发展生产,就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①加快科技进步,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和替代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等设施及各种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包括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不同的农畜产品,形成专业生产区和优势产业带。同时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和收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增强耕地产出能力、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及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等。 
  生活宽裕,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舒心宽裕的小康生活。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要促进收入增长需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外部就是国家的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的补贴等扶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内部就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就是要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家园。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深厚的优良传统和淳朴民风,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除要继承优良传统外,要倡导新的文明乡风,树立新的价值观。一是要使农民群众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家庭暴力、赌博等陋习;二是要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水平低下、格调不高的文化状况,丰富活跃农民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要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克服世代沿袭下来的一些落后生活习俗,使广大农民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根除陋习,自觉认同和践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村容整洁,就是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求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村庄美化、庭院绿化、厕田卫生、垃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等等。 
  管理民主,就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做到村民事村民自己办,村民事村民自己管的民主管理制度。 
   
  二、“新农村”“新”在哪里 
   
  建设新农村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制定“二五”和“三五”经济计划时,就曾提出过。改革开放以来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都提出过这一概念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内涵。解放初期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学习前苏联的做法,农业生产走集体化道路,目标是达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路径是先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措施上实行“集中劳动、统一经营”,口号是“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过了桥梁就是天堂”。这种“新农村”模式由于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律,结果事与愿违,以失败告终。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农村”模式,就是推行包产到户,实现耕者有其田,实行承包经营,分散劳动,自主发展,目标是鼓励人人致富。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符合广大农民意愿,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使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它不仅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向小康生活目标过渡,使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况。但是由于制约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未消除,使“三农”的困境严重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为此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任务。以建设新农村统领全部“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用新农村建设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发展。现在“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目标新。新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二是方针新。新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必将使我国农村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使困扰多年的“三农”问题将有重大的新突破。三是举措新,即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城市向农民敞开大门,农村向城市提供安全合格的农产品的举措,逐渐形成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四是方法新,即把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建设,扩展为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的事业,突破了过去一直就农村谈农村的做法。五是理念新。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三、建设新农村,当前和长远要解决的突出问嗣 
   
  党中央为我们描绘出的新农村美景,令人鼓舞和神 往。但是,对于农村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农村长期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在盯住建设目标不放的同时,要将当前与长远的工作区分开来,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首先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进行分阶段的具体安排,使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规划应包括生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事业发展规划、村容治理规划及政治建设规划等。规划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其次,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的农民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7000万户农民住宅需要改善,60%的行政村投有通公路,2%的村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60%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因此近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农村道路、饮用水、沼气、太阳能、风能、小水电、改厨改厕、垃圾处理及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以尽快改变目前城乡差距过大和农村落后的面貌。 
  长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建设任重道远,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是推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它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扩大非农就业,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减少农业人口,实现三个结构的变迁,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上三项是建设新农村中最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 
   
  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如何反晡农业城市如何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中的一个普遍做法。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又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我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自力更生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农业的积累,几十年来农业和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农业还很落后,农民和农村还很穷,成了影响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五个统筹”的方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定下来,并且力度大大增强。事实上这一方针政策近些年已经开始实施了。为了解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全国实行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推广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补贴等等,都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现。当然,这还不够,还未改变我国城市发展得像“欧洲”、农村落后得像“非洲”的城乡差别局面,今后还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就是公共财政要覆盖农村,国家财政要支持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财政和金融要大力支持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要做到这点,就要加快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村的金融服务,逐步形成财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城市支持农村方面,主要抓好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敞开城门,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门槛,创造农民工转化为工人、市民的制度环境,以减少农业人口,同时也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二是城市的智力和技术等资源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农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城市人才富余,且就业难,特别是成千上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完全可以引导他们上山下乡参加新农村建设。三是引导城市的物力、财力资源向农村流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存款余额达11.9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占80%以上,如何将这庞大的“死”钱用活,用到新农村建设上大有文章可做;另外,目前我国的钢材、水泥、铝、电、煤等原材料产能过剩,可农村则需求不足,能否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引导这些物资向农村流动,这既可以使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又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两全其美。 
   
  五、新农村建设中应防止的几种偏向 
   
  建设新农村,中央要求必须坚持五项原则: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只有始终坚持把握好这五大原则,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但是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目标后,各地在积极推进这一宏伟事业中却出现了不少偏差和误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真正实现目标并非轻而易举。但令人担心的是,中央精神才出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夜之间,“新农村”之花仿佛已经开遍大扛南北。如有的乡村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大兴土木,搞村社环境建设,热衷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

发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