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ance information
联盟资讯如何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重新唤起少年的民族记忆,建立起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小学教育传承责无旁贷。“非遗”土壤的保护,主要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来决定,而影响人的观念和审美取向的,是人所受的教育与传媒的导向。中小学“非遗”教育是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地,只要在中小学生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传承民俗文化的样式,就能恢复“非遗”存留下去的文化土壤。
关键词:常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45-01
从上世纪90 年代起,受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许多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逝,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传统民族民间活态文化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许多传统技艺也濒临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呈现出面临消失或变迁、演化的现状和趋势。我国众多拥有“非遗”的地区,传承人也青黄不接,有的地区传统技法更是受到了外国技法的改造和冲击。由此可见树立传承和保护意识,使我国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非遗”文化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创新与发展刻不容缓。
2011 年的《非遗法》的颁布更是体现了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非遗法》第三十四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非遗”教育。我国18 岁以下的少年超过了3 亿,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情并不十分高,娃娃们的视线一直被欧美、日韩流行文化长期占据。我国中小学“非遗”教育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有的省份、地区的中小学在培养问题上,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呈现出某种“封闭性”。也有些省份、地区虽然重视“非遗”在中小学中的教育教学,但往往实行“批量一刀切”灌输式的“非遗”教育,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阶段性、差异化等特征。这些都造成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程中的少年参与严重不足的现状,“非遗”教学也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很难真正做到“无缝焊接”,“非遗”在初等教育中的不兼容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为贯彻文化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宗旨,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2013年10月起,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来到沙河小学、旧堡小学、湖南小学、新陶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展示展演”系列活动。非遗传人近距离教学生说评书、打快板、演皮影、练太极,传授技艺,传播非遗知识。让这些过上现代化生活的青少年,对非遗项目不再感到陌生和疏离。
“非遗”的保护在国际上的做法有两个版块:一是传承,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强化“非遗”的保护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二是记忆,融入历史课程,用现代手段记录下来。“非遗”进课堂、进教材,是我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通过“非遗”的教育传承,可以让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得以延续,这是一种长期被淡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渐进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我国民族智慧和生存精神及活态文化存在的逐步认知过程,是极具理性精神和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非遗”教育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重心在于“一老一小”,中小学传承“非遗”将一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课堂与田野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个体差异化展示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培养其生命血液,再从中选拔培养适合的传承人。中小学应当承担起“抢救”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以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为切入点,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初等教育融为一体,这对濒临消亡的“非遗”文化来讲,将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途径之一。把这一任务融入学校教学和科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的同时,完成保护和传承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而言,已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课程,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初等教育对文化传承的责任。2014年,鞍山市文广新闻出版局与鞍山市教育局联合举举办“我们的中国梦”鞍山首届青少年剪纸技艺大赛活动。扩大了鞍山市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热情,承担起了“非遗”传承的职责
目前,鞍山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共48项,代表性传承人70位,“非遗进社区”和“非遗进校园”是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两个持续系列活动。以学生为传承主题,解决非遗断代问题,是一种有效尝试。2013年开始,鞍山加大了对非遗工作的保护力度,让非遗走入校园,并在年轻人当中推广开来。鞍山在校园中已逐步建成4个“非遗进校园基地”和7个“非遗传承基地”。鞍山市剪纸基地新陶小学不仅有自己本校的剪纸教师,还有鞍山市非遗中心组织聘请的剪纸传承人义务为在校师生传授剪纸技艺,把剪纸传统文化作为兴趣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影响力很大。学校还从学生们的剪纸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开设了剪纸作品走廊欣赏。通过这些常态的基地建设,为广大师生建立更加广阔的学习研究、交流展演、志愿服务等多层面的活动和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系统研究我国“非遗”在中小学传承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意义,探讨“非遗”教育思想的基本规律与脉络,可以促进鞍山乃至全国“非遗”在初等教育与科学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同时,拯救、保护与教育传承“非遗”命脉,展现国家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国家民族立于世界文化海洋,树立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初等教育传承的共识,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Tips
添加成功
添加失败